随着全球中文学习需求从“普及”向“深耕”转型,如何推动孔子学院在数智时代实现特色化、本土化发展成为成为全球中文教育界共同面临的战略性课题。
近日,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主办、天津师范大学承办的2025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来华研修(天津)活动给出了“实践答案”。来自全球四大洲21个国家的24位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及孔子课堂负责人,在为期9天的深度研修中,通过“理论+实践”“文化+科技”“研讨+交流”的立体化学习模式,不仅全景式感知了中国在科技创新、经济活力与文化传承中的发展脉搏,更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核心议题凝聚共识,为全球孔子学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绘制了协作蓝图。

10月20日的天津师范大学研修会场,24位来自不同大洲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手持结业证书,脸上写满收获与期待。当来自南美洲的院长代表分享“将天津港‘高效协同’模式融入孔院管理”的初步构想,当非洲院长谈及“借鉴古文化街‘活态传承’理念设计本土文化课程”的具体计划,当多位院长明确表态“要把研修中接触的数智化工具带回本国,让中文学习更贴近当地需求”时,这场研修的意义早已超越知识传递本身——它成为全球孔子学院管理者从“观察者”转变为“共建者”的关键转折点。
“过去9天,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的现在,更触摸到了全球中文教育的未来。”一位欧洲院长在结业仪式上感慨。正如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灵山在总结中所言:“2025至2027年是孔子学院数智化主题年,全球孔院网络需要每一位外方院长成为‘桥梁中的桥梁’——既扎根所在国的文化土壤,又善用中国的创新经验与技术资源。期待大家以此次研修为起点,依托全球孔子学院网络平台,共同打造‘同舟共济、共同发展’的数智共同体。”

结业仪式上,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、天津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玳玮共同为院长们颁发结业证明,天津师范大学校友会特别授予全体参与者“荣誉校友”称号。这不仅是对研修经历的纪念,更象征着中外教育者因中文教育而结下的长久情谊。当24位院长带着对中国发展的新认知、对数智化转型的新思路踏上归程时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故事,更是推动全球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使命——正如多位院长所言:“中文教育的未来,需要我们携手用本土智慧与全球协作来书写。”
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ews.qwdzzjw.com/9570.html